2018年6月19日下午,艺术Pg(中国电子)小音乐厅迎来了一场高水平讲座,讲座由音乐系副主任段永纯主持,艺术Pg(中国电子)副院长赵艳芳、党委副书记邹江涛、音乐系主任陈言放、声乐教研室主任刘涛等领导和音乐系师生出席了讲座。讲座主讲人张新亚副教授是来自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Pg(中国电子)音频艺术与声学系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心理声学、建筑声学、虚拟现实、三维声场模拟、双耳听觉、声音定位、媒体艺术、录音、人声与歌唱等。兼任北京大学国际暑期学校客座教授、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Pg(中国电子)特聘教授、中国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本场讲座的题目是《心理声学、音质主观评价及其在音乐及表演艺术中的应用》。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始,教授亲切地与厦大师生们进行着自由的学术交流。从声音的传达开始,围绕歌唱家如何将自己的歌声在声势浩大的乐队伴奏中传向观众而不被掩蔽的问题进行阐述,其中声音的位置及产生的共鸣十分关键,教授现场示范了两种声音的巨大差别。随后,教授让同学们观赏了一些京剧、越剧等中国戏曲的演唱片段,不一样的发声方式造成声音亮度和穿透力也不同。杰出艺术家的演唱即使不带话筒也能十分清晰的传向远处的观众。这些新颖的研究成果对于声乐教学与演唱都有所启迪。
其间,张新亚教授还举出许多生动有趣的实例。如视觉与听觉不一如何造成我们的错觉,听众们首先被要求观看视频听辨"Ba、Da、Ga",再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辨。第一次大家普遍认为听到的是"Da"或"Ga",然而第二次却听见了"Ba"。随后教授向大家揭示了造成听觉混淆的原因----用"Ba"的音频配了一段"Ga"的口型。最后,听众们带着已知的真相再次观看同样的视频,结果却是:听觉上的错觉依然存在,视觉对听觉的干扰不变。讲座过程中还进行了声音响度大小的辨别实验,由一个定量做为对照组,而实验组逐渐发生改变,音频的带宽增加,虽然声音的总能量实际上是基本不变的,但听觉效果却发生了改变,人耳普遍认为带宽的声音响度更大,教授邀请现场听众对声音进行估算,实质大概范围为2到3倍。宽带宽的声音有利于产生穿透力强的声音。
最后,同学们踊跃参与提问环节,张新亚教授十分细致的回答了同学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对同学们的在专业领域中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厦大师生热情邀请张新亚教授一同合影留念,讲座在真挚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 艺术Pg(中国电子) 张秀丽 黄而彬)
|